淺談「港足」百餘載 之「中國球王」李惠堂
說到球王,相信不少人會想起朗拿度、施丹、馬勒當拿和比利等,又或最近風頭無兩的美斯。然而,我們中國都曾經出過一位名震中外的球王:他就是前無古人,後無來者,「文武雙全」的「中國球王」李惠堂。
李惠堂生於清朝,故除名字外,亦另有「字」和「號」。李惠堂(1905~1979),字光梁,號魯衛,乳名「阿梁」,籍貫廣東五華縣,生於香港銅鑼灣大坑村,是為粵籍客家人。他出生於富裕家庭:父親是香港建築富商連生建材公司創辦人李浩如,有子女32人,李排行第3,母親為父親三妾陳琼笙。
天資聰敏 踢球與學問皆精
李自小熱愛玩球,一有閒暇即耍球為樂。其父原希望將他培養為生意的接班人,見兒子對足球如此著迷,遂決定在他6歲時送往家鄉五華縣錫坑鄉,到當地私塾專心學習。豈料,李惠堂並未因此而放棄足球,更常到其祖屋「聯慶樓」附近的禾坪赤足練球,又以門旁側的狗洞練習射門。雖然如此,李的學習還是相當不錯,並沒有只顧足球而放棄學業。後來,遠在香港的李浩如得知兒子沒有把「球癮」戒掉,便把時為10歲的李帶回香港,另聘用了來自其家鄉的秀才李柳灣,繼續向這位未來球王教導學問。
可能是李惠堂天生聰明,儘管他「無球不歡」,但還是把古文和英文學得很好,更在12歲那年考上香港的傳統名校皇仁書院。由於父親之命,李在皇仁只讀了兩年便離校回家,邊學英語,邊協助父親打理生意。那時,李的英語水平實際上已經能夠與外藉人士暢所欲言,同時中文亦學得非常好,這可以從他此後的詩詞和出版的著作中看得出來。
1921年,16歲的李惠堂加入了南華乙組,司職左輔鋒(他的慣用腳為左腳,後習成左右皆能,30歲時轉任中鋒)。自此,他獲得了參加正式比賽的機會,更時常刻苦鍛鍊,務求能在足壇闖出一片天。未幾,李惠堂終於迎來了嶄露頭角的機會:於1923年以18歲之齡加入中國代表隊,征戰日本大阪的第6屆遠東運動會。之後,中國隊順利殺入決賽對戰日本,李惠堂更於這場比賽中射破對方大門,助中國擊敗東道主,奪得遠東運動會足球冠軍。李惠堂可謂在這場賽事中「一球成名」。
為情赴上海 繼續足球夢
在父親反對下,20歲的李惠堂無法與青梅竹馬的廖月英共諧連理,更被另外安排一頭婚事。為此,李與廖二人便雙雙出走,遠赴上海自行結婚。後來,李惠堂在一次機緣巧合下,在上海加入了當時一支由華人組成的球隊樂華隊,並以隊長身份帶領隊伍力剋各路由洋人組成的球隊,在1927-28賽季連奪西聯會甲組聯賽冠軍和西聯會高級杯賽冠軍(此聯賽和杯賽皆為洋人所辦),以及由中華足球聯會主辦的甲組聯賽冠軍。那時,在上海還流傳了這樣的一句話:「看戲要看梅蘭芳,看球要看李惠堂」。
另外,這位「中國球王」一生獲獎無數,例如曾多次擔任中華民國足球隊隊長,奪得第七、八、九、十届的遠東運動會足球賽金牌。在所有比賽中,他往往發揮關鍵性的作用,如組織攻勢和射入致勝球,其作用可謂比當下巴塞隆拿的美斯更為重要,更為關鍵。
李惠堂的外號繁多,除國人所譽的「球王」外,其中最為普遍的就是「球怪」和「怪腳」,並多見於當時報章的體育版。1976年,德國足球雜誌《環球》亦再度把李評選為世界球王。要成為「球王」絕不簡單,除球技精湛外,更重要的是名揚海外:在一次表演賽中,李惠堂代表中華民國隊遠赴英國倫敦,迫和了當時的英國聯賽冠軍威靈頓隊(Wellington FC)。碰巧,時任阿仙奴領隊阿里臣(George Allison)亦有在場觀戰,更在賽後跑到場下對中國隊的球員們讚揚一番。後來在一次宴會中,阿里臣與李惠堂剛巧碰上,阿里臣便對李說:「如果我在10年前便遇上你就好了,我肯定會把你留在阿仙奴,不讓你離開!」
心懷仁義 文武雙全
球藝精堪的李惠堂,並未因其成就和地位而趾高氣昂,不可一世,反而是心懷仁義,屢作善舉。
在中日戰爭期間,李惠堂無懼汪精衛偽政府的威迫和暗殺行動,堅拒擔任汪偽政府的體育副部長,更拒絕為日本人表演和踢球。然而,他卻在重慶、成都等中國各地舉行了逾130場表演賽,以籌集善款,救濟戰爭中的孤兒和難民,致力在戰爭中拯救貧苦。
又有一次,他在印尼比賽時被對方的右後衛蓄意踢傷致斷腳。按照印尼法律,該名球員應受到刑法制裁。豈料,李惠堂竟為之求情,說:「誰無高堂,誰無妻室子女,因球事牽連入獄,一家大小誰來撫養?他坐牢與我何補?冤家宜解不宜結,用理智加柔情感化人家,比用暴力反抗換來意料不到的效力好。」後來,該名右後衛沒有受刑罰之苦,亦對李心存感激。
在足球事業上建立了豐功偉績,不等於他欠缺學問。除閒時寫詩賦詞外,他亦撰寫了很多關於足球的著作,裡面紀錄了他對於足球的見解,經驗和理念等,其內容之價值實難以言喻。他的著作包括《足球經》、《球圃菜根集》、《足球讀本》、《魯衛吟草》和《南游散記》等十多本,另曾有文章載於不同的中,英文雜誌或報刊之中。在60歲生日那年,他寫下了如此的一首詩:「憂樂常關天下情,愧無建樹以球鳴,一腔肝膽存人熱,半世風塵為國爭,拔幟豈曾功在漢,潔身遑計利和名,逢辰笑酌延齡酒,許共賢流致太平」。
李惠堂一生與足球結下不解緣,球藝超凡且名震中外,更曾為抗日而盡心盡力,「球王」之名實當之無愧。有感時下喜愛足球的年青人,多不知李惠堂為何人,望能藉此拙劣文章,讓更多人認識李惠堂這位偉大的「中國球王」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